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9月27日,2025网易未来大会在杭州举行,主题为“以智能·见未来”。本次大会由网易公司主办,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杭州市商务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指导。
本届大会将作为“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聚焦人工智能各领域的发展,探索未来趋势。大会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三大院士领衔,汇聚具身智能领域泰斗、顶尖AI创业先锋、知名投资人及产业翘楚。与会嘉宾将共同探讨大模型、具身智能、AI Agent等前沿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在思想碰撞中捕捉全新的时代机遇。
在大会中,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强先生发表了题目为《硅谷AI创业者在追什么?如何在AI时代活出独特版本的自己?》主题演讲。
李强以硅谷知名公司Replit为例,这家目前估值高达30亿美金、连谷歌CEO都使用的编程平台,在初期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项目。“我们投资它是在ChatGPT 3.5发布之前,它并不是所谓的AI公司,只是一个online IDE,做的事特别窄、特别小,帮助年轻人写程序。”Replit 的爆发得益于两大机遇:一是疫情推动学生线上编程协作需求激增,二是 Web3.0 浪潮带来用户增长。而真正让其 “破圈” 的关键,是 ChatGPT3.5 推出后,团队快速借重大模型技术,短短两年间,其收入从 100 万美金飙升至 1.5 亿美金,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他表示,当下硅谷创业存在显著矛盾:一方面,门槛极低,以顶级孵化器 Y Combinator 为例,每期上万个申请者中,即便有高中未毕业者也能入选;另一方面,成功率极低,许多团队耗费精力研发的应用或技术,往往因大模型更新迭代而被快速碾压,难抵技术冲击。
经过多年探索,李强总结出硅谷成功企业的共性:多数在早期不被看好、并非热门赛道。他强调,在硅谷做早期投资,核心逻辑是 “不随大流”,创业亦如此 —— 避开拥挤赛道,深耕窄域需求,待机遇来临时再借势突破,往往能实现爆发式增长。不过他也提醒,这类逻辑更适配硅谷生态,不一定适合国内。
以下是李强先生演讲实录:
李强:大家好,刚才我一直听着各位嘉宾的讲演,非常好,在国内人工智能这方面的创业、创新非常好,特别是在具身智能方面,世界领先,我现在不重复刚才朋友们讲的,想从硅谷的角度看一看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在硅谷创始人、科技人员在做什么。第二,在硅谷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最后,国内企业家,在出海这方面如何能更快地适应国际的发展。
什么样的企业今天容易成功?硅谷的创业者在追逐什么样的方向?13年来我们投了近300多家公司,有20个成了独角兽,这里边拿出几个做一个例子。其中一个现在非常著名的左下角的replit,这是硅谷非常著名的variable coding company,国内也有报道,谷歌CEO也用它做编程,这是一家有意思的企业。这家企业目前的估值达到了30亿美金,为何这家企业在AI时代成了这么火热的明星?实际刚开始我们投的时候是在ChatGPT3.5出来之前投的地它并不是所谓的AI公司,而是online IDE,他做的事特别窄,特别小,帮助年轻人写程序。
如果你写程序,在计算机上需要配置一个环境(environment),叫IDE,可以用开源专家做,你必须是专家,或是花钱买微软等工具,他给的就是高中生,或是业余人不想花钱,在线上可以协作,这是一家很窄的教育公司。赶上两件事,第一是疫情,学生在家里进行编程协作,必须在线上,第二是赶上了Web3.0,用户就上来了。
ChatGPT3.5一出来,他借用大模型,一下就成了Web coding company,过去两年收入从100万美金变成1.5亿美金,就起来了。
为什么这样的企业容易成功?在今天,在硅谷,创业有很多焦虑,虽然创新创业的门槛很低,最近我们看了一期Y combinator的创始人,每期有上万个申请人。
后来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什么样的企业容易成功?包括我们现在投的企业,投时不是特别热门,大家不是很看好,我们投的时候800万美元估值,上市的时候是130伊美雅U年,绝大部分企业,我说的适合硅谷,不一定适合国内,我们投的企业那些成功的企业在我们投时绝大部分是不被看好的企业,在硅谷做早期投资,concept of controller,不可随大流,创业亦如此,这家公司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小众的事,但它将一件事做精做细了。
为何自己做了一个模型,与大模型没法比,但有这么多用户?因为它不仅可以生成一个软件,还可以部署(deploy),为什么谷歌CEO劈柴可以在上面做程序,他没什么计算机编程的背景,他是金属物理学背景,他做了谷歌CEO,不会编程,印度人在硅谷就是能说会道,当CEO很快,他就可以用,因为很好用,你生成一个麻将,或是打牌,你生成一个程序和软件之后可以一键,不用自己再找亚马逊和硅谷找网站,就在他平台上做,就这么方便。一个4岁的小孩可以编游戏,然后就可以deploy,他的朋友就可以玩,用英文说是在硅谷目前创业要想做成就要Go Narrow,GO deep,Go always the flow。
Go Narrow就是做得很窄,大家都不看好的事,很小的事往里做,做好做深大家愿意用,最后做到流程当中去,这样它离不开你然后你就变成了平台。
做得很窄的一件事,做得很深,最后还做到了流程当中,因为你创造了这个游戏和程序之后,不需要找另一个平台去发布,可一键发布。
如果大家去硅谷再创业,一句话很好记,Go Narrow,GO deep,Go with the flow,在国内有硬件和产业链的优势,不一定适合国内,但在硅谷一定要这么做。
还有一个是亚洲生鲜Weee!这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小伙子,现在公司估值40个亿美金,这位华人做了亚洲生鲜,最后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变成了40个亿美金的估值,做得窄的不能再窄。
经常有一些留学生、美籍华人很重要,在美国真正的华人,包括100年前去了美国挖铁路的华人,加在一起500多万。听着热闹,回来之后声音挺大,他做的这个企业就是给华人送生鲜的,非常小、窄的项目,这么小的市场,怎么能做成40亿美金的估值?
很简单,先做华人,美国3亿人,华人才500万人,做好做透之后,再做越南人、菲律宾人、日本人、韩国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你将所有的“少数民族”加在一起,再加上白人爱吃中餐、日餐的,这个市场就大了,所以创业很艰难,竞争非常激烈,这种企业就是我们喜欢的。
所以Go Narrow,GO deep,Go always the flow,你在上面点了餐,给你送到家。
在硅谷,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团队容易成功?在硅谷将企业做好的,做成独角兽的上市公司的团队有一个特点,80%的创始团队中有一个移民。
我们经常举的例子,一个团队来到我们硅谷的办公室,如果3个人里边没有一个说话带口音的,成功率就比较低,我们看的团队必须里边有一个说话有口音的,一个比较杂的团队,有外国人背景,有移民背景的人,成功率高,这里边也是。还有二代容易成功。
大家总谈“企业出海”,企业出海很关键是中国在硬件方面有优势,但将来很可能是智能出海,活是在中国干的,是在印度干的,但市场在美国,美国的付费意愿比较强,搬砖,搬硬件自然好,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智商非常高,“智能出海”,数据不能出海,活在这儿干,东西在美国卖,这是最赚钱,还不受关税影响的。
所以,各位朋友,你做企业全球化,企业出海,Open your mind,能出来的东西,我们做好之后有助于世界和平。
启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